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尊敬長者,尊重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年齡 洛桐

我所接觸過的泰北長者我最尊敬的有三位,我尊敬也們三位長者,老實說我尊重的是他們的行為,而不是年齡。最近由於著手準備雲南人在泰國的故事資料,我無意中整理到陳茂修與黃科兩位老人的資料,詳細看一下他倆的一生歷程讓我起敬,陳將軍已過世,黃科健在,李心賢快九十歲還在為泰北華教付出,每每想到他們的名字就是一股正氣,長者愛心溫暖的樣子湧現心頭。

        我當年在滿堂唸書,第三十屆畢業,李心賢是班導師,每逢校內任何慶典都會看到三位長輩在台上致詞,只覺得他們很牛,講話很有道理,受泰北鄉親尊敬。 

        陳茂修將軍在1997年我要回臺升學前,因為有文件要他簽名做保證人,因為事先和他有約,我們快到他家時,他人已守在門口,一來怕我們找不到他家門,二來擔心我們不敢進他家門,畢竟是將軍家門啊!他看我們到了,拍拍我們的肩膀、摸摸我們的頭,拉手進家,立馬簽保證書給我們,還給我們吃糖果,留我們在他家吃飯,回臺後因為我一直堅持他的告誡把大學順利唸完且當完兵退役,有一次他老人家生病回臺就醫,他住國軍英雄館,劉姐和我一同去探望他老人家,高齡生病的他對晚輩的態度仍不變,仍是疼惜我們,不斷鼓舞,給我們希望,泰北將來倚我們為重任!他會習慣性的不斷從泰北寫信給在臺留學的我們,為我們加油,一定為泰北難民村爭光,無愧一代領袖的風範!。



       黃科是我們當年在滿堂建華中學的校長,我在臺灣讀書因為考上國立大學就有多次收到他們的鼓勵,每次回滿堂都忍不住急得去看他老人家以及我班導李心賢老師,每次回去他們都會緊握我的手,用他們顫抖的手為我切水果,挪椅子、倒茶,除了鼓勵就是加油,都是付諸年輕人希望的力量,他們都是值得我一輩子敬重的長輩;我想泰北有許多這樣的仁者老人,只是我接觸最多的就是這兩位戰士級的慈祥老人。



       我出社會這些年來,看過不同層次的老人,也有接受過不同老人給過我難堪,給過我挫折,讓我體會了不同的比較與感動,讓我對老人有了新的認知,就如阿米爾 · 汗說過:尊敬長者,尊重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年齡。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正確,那麽不管他多大歲數,都不能尊敬他,反而要去指責他,我身邊有時會遇到些老人,老得並不可愛而不自知啊!

       有次在淡水回臺北車站的捷運上,遇到一個頭髮花白的奶奶,我看她上來就起身跟她說:老人家,你過來坐吧!當時老人家對我說:你坐吧,你們年輕人整天上班肯定都很累了!當時我真的有太點累了被她看出來,但我被弄得可尷尬了,她跟我解釋說,年輕人可以忍受身體的疲勞,給老人家或者需要的人幫助,但她不要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並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規定年輕人不給老人家讓座是犯法的!最後我坐著不是、站著也不是,最後還是站起來拉她下去坐,她緊握我的手說,孩子你辛苦了。我能感受到老人家的善意與慈祥,當時內心很是尊敬這位老人,也是我老來想學的榜樣。



        胡德昌,李雲懷,我們三人,抽空去探視一位年過7旬的會館顧問長者,請示我們雲南社團,如何拿捏創新與守成,老中青三代將會面臨的衝擊、溝通問題,他建議我們青壯派首要敬老愛幼,不能忘自尊大,為大局著想處理好承先啟後的銜接問題,處理好與長者的溝通、尊重方式與態度,沒有前面仁人志士的奮鬥,就沒有現在的大家,沒有今天仁人志士的努力,就沒有未來。所謂精神財富,就是當時的正能量,必然產生當下的作用,而且影響後世,既有現實意義,又有歷史意義!這是歷史的進步必要過程。

       但是身為長者:高在忍,貴在讓,心在善(讓是品也是德,忍是容也是度,善是根也是本)。不過他話一轉也告誡我們,現在社會上,也有老人專業碰瓷,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被尊重,他強調尊老,只是對值得尊敬的人,而不是那些沒有素質的人,有些老人只是壞人變老而已,劣性卻沒有退化,大時代進步過程中,無法討好所有的老人,你們做好人好事,也一定有人喜歡有人討厭,連偉人都如此,何況你們呢,句句在理啊!

       年齡不是一個人為所欲為的理由,如果你的行為不值得尊重,那麽,你再老,都不會有人尊重你,反而,要指責你老得不安份不可愛,如果行為不合理,我們還表現出一昧的忍讓,這不是尊重,是縱容;如果這種人繼續為所欲為,那這些行為將被大多數人合理化,到時候所有的老人都沆瀣一氣,年輕人不就被打死壓死,還有出頭日?老人家能講出這樣話,多值得尊重啊!


       老年人,按照國際規定,65歲以上的人確定為老年人,在泰國,60歲以上的公民為老年人。所以60歲以上的公民可分為老人和長輩;老人是所有60歲公民的總稱,我們要尊重他們,他們為了這個社會、國家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輕人應當尊重。長輩就是除了年長以外,同時還有道德!所以對於倚老賣老,沒有道德的老人,我們可以選擇性的去尊重他,尊敬這個詞是給那些年長且有道德的老人。

       近期有幸加入雲南會館認識了許多我們雲南人的長輩,都是值得尊重與敬重的老者,和他們交談過程受益良多,有些長者真的一輩子為泰華社會以及我們泰國社團後輩一生奉獻付出,讓我感受到他對後輩的真心熱忱、傳承與培植。
       蠶絲吐盡春未老,燭淚成灰秋更稠。春播滇園三千圃,秋來碩果滿暹邏。

       我很幸運能與仁者為伍,他們不一定是智慧的長者,但已是智慧的化身,他們猶如夜空中的一輪皓月,都是我們追求真正意義路上的指路人,是我不由自主想要敬仰的長者,感恩有您們不斷的在泰緬邊陲用盡青春年華豐富了下一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