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帕蒙山帕黨戍邊墾荒的歲月 記者田景燦專訪

轉栽《世界日报》記者田景燦專訪

已故帕黨戰區指揮官段國相(口述)        |

泰北帕蒙山脈帕黨村,距離清萊府160多公里, 本來蠻荒而無人問津的不毛之地,關山阻隔,泰寮兩國邊境連绵起伏,鬼斧神工,雄奇險峻的山勢自 然形成兩國天然國界屏障。上世紀70, 80年代,帕蒙山區一度成為 泰共據點;叛亂分子依仗依仗天險,叢林屏障,肆意活動,屠殺泰国政府官員,騷擾民眾,制造社會混亂,導致整個泰北地區陷入危機,人心惶惶,泰國政府軍警屢次清剿無功而返,苦無良策,最後泰國軍方要求我們三,五兩軍這一群曾轉戰南北,久經磨難的壯士出征,我們為捍衛泰北安定及自身及整個族群的處境,不得不應邀出征,而且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官兵誓死為泰國浴血奮戰,戍邊衛國才能赢得自身及家人的生存權利;就這樣,歷史性的決定了我們最終以無數將 士的生命與鲜血,換來我們這些浴血沙場幸存者在帕黨山卸甲歸田, 開始了回歸開疆辟土,拓荒墾壤的普通人生活。

佛暦2524 (公元1981)2月,我們部隊參加清剿考柯考牙泰共 基地後,04指揮部改為25促進中心,泰共大勢已去,陸績投誠歸順 政府,泰國政府軍方認為我們這群曾征戰場的部隊,已沒有用武的 地方了,強令我們必需愎員;但什麼叫復員,當時根本就沒有多少人瞭解和接受這個必然必需的結果,其實當時泰國政府早有腹案,而我 們團體沒有人愿意背負這個包祇,自行遣散嘛!應有的遣散及安家费 用都沒有著落,後遺癥會更多。保留阁體,維持現狀已不可能,對我們官兵而言,最好的安置辦法,當然就是卸甲為民;也只有這樣才符 合泰國政府的既定政策,同時也能獲得臺灣方面的理解和同情。可是 我們這群老弱官兵,少壯者不有幾人,大多都已過四,五十歲的人了,年老體衰的官兵哪還舉得動鋤頭,從事農事呢?大部分還拖家帶眷3 其實官兵們當年剛到泰國時,幾乎都想離開部隊,自謀出路,但苦于沒有合法的身份證;因而不得不依靠團體的力量,以及指望長官照顧, 發給基本的生活費,勉強度日生活,久而久之許多官兵都養成惰性, 好吃懒做,事到如今,大家必須面對現實,就地解散,從自謀出路的



方面去發展,一時官兵們手足無措,大家只有自求多福了,彼此無可 合何的皺著眉頭,唯有咬緊牙關,埋頭就地開芄,真實上演一幂现背氣一中國古代流放邊關戍邊墾壤的悲情故事,大家一時放下搶桿自力更生建設新家因,真的一點也不習慣,可是团體還是要改組遣散, 帕黨指揮部被改為地方自治會,下轄青年社,婦女會。相继,得到泰 国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救助總會,僑委會,以及宗教機搆,民間 社團,愛心人士的關懷與支持,協助在帕黨村建立翳務所,學校,孤 儿院,設立佛堂寺院,教會。

官兵們卸甲為民,必須開始農耕生活。拓荒說來容易,做起來可不那么簡單,而對高寒山區贫瘠的土地,盥荒的丘壑,飲水的缺乏, 交通不便,要命的是當時沒有經资,缺乏農業技術,種子及生產工具, 我们一群官兵該靠推來支持幫助?怎么去解決蔌異困境呢?此外,泰国邊防區域土地開發使用,還必須得到國防部批準,所幸泰國政府軍 方為維護國家安全,邊境安寧,特別準予我們這批反共而擁護泰國皇 室的難民,休養生息,同時將國防部謦戒區内山嶺荒地規刻給我們開 發.泰國統帥部瓦拉烏中將指派通天中校蜆臨現場安排指示,統帥部遺向森林局協調把警戒區外附近包括公路以東,回宏,回甘兩條河道 灼地區本屬于政府森林局管轄地帶,承租給我們這群老兵種植幔食作 场.揞以安生立命,但不許大家砍伐森林樹木。土地的開發范圍及經營攉初步有了著落。

但開發所需的經費又是一個大問題,做任何事都需要錢,我們正 為開荒墾壤發展生產必需的經費發愁,冥思苦想,一籌莫展之際,我去清邁找李黎民將軍,結果他告訢我說,臺灣政府很瞭解和同情我們这批孤軍的命運和處境,中華救助總會已派龔承業秘書進駐遠東商務處(臺北駐泰經濟文化辦事處),你們有困難可以向沈(克勤)代表报告,他會替你們解決,李將軍還當面向我介紹臺灣人權協會在泰負责人韓定國先生,及中視記者湯建民,經介紹后彼此認識,大家就當 场约定專訪帕黨官兵事宜及時間,最終報軍方獲得指揮官許可,以及 請陳茂修先生(泰北清萊地區難民服務處主任)把大家面臨的難困境如實轉報沈代表,就這樣我們便獲得最初的人道支持,臺灣政府為客實援助計劃,先派專家鄭希昆先生來調查帕黨的土地及氣候等,以考蔡適于種植的農作物。相繼,又派龔秘書前來實地勘察後,決定先 辦一個示範農場。包括種植桃,李,梨,梅,柿子等果樹,以及糧食,蔬菜,同時飼養豬,雞,牛羊等,所需經費,專業技術,優良种子全部由中華救助總會支援。中華救助總會泰北工作團正式成立後,不斷支持我們,還特別為泰北制定一個五年扶助專案計劃,各種開發項目,當時只要經過專家研究後,幾乎都獲得國府全力支援,就這样新開發的農場的合作體制有了保障,大家就有了信心和男氣,參與勞動積極性提高了,全體卸甲官兵一起努力投入披荊斬棘,開荒墾壤。大家不分男女老少,踴躍參加建設新家固的行動,年富力壯的修房建I 屋,開山修路,挖地種樹,發展生產,種植蔬菜,瓜果糧食,婦女在 家飼養豬雞,料理家務,示範農場有專家做技術指導,大家在種植士 有技術問題,隨時可以向專家請教,村中大家都考慮下一代的教育,主張建校興學,使孩子有機會的上學,設立衛生所,改善醫療衛生條 件。而昔日傷殘的官兵,及老邁的入住安養中心。宗教寺院,緬寺, 觀音廟,基督教禮拜堂林立。因戰火失怙許多孤兒,自從由臺灣愛心人士錢秋華小姐發揮大愛,伸出援手建立孤兒院,并提供孤兒的安置, 撫養,教育的所有費用,真是功德無量。

帕黨的是泰寮兩國門戶之地,崇山峻嶺,戰爭年代易守難攻,是 兵家必爭之地。戡亂時,泰國軍方為防止泰共骚擾,補給線道路及地面埋有地雷,無路可走。全靠直升機運輸空投,戰亂平息後,沒有公 路,大家發展生產開荒種植,出進都要運輸,興修公路成為大家的當 務之急,但修路需要錢,到哪里去找修路的錢,從山下到帕黨村10多 公里的路所需不是一個小數目,大家正犯愁的時候,正趕上李黎民將 軍和沈克勤代表陪同臺灣退除役官兵辅導委員會主任鄭為元上將訪視 泰北,來到帕黨,泰國軍方巴撒指揮官要我提出申請修路,鄭上將答應了,回去曼谷之後,沈代表立即請瞿工程師率領臺灣在泰理工學院 攻讀學生李振輝等前來測量估價,并撥款由泰國波洛波干工程單位來 施工,修建從壩區到帕黨村第一段道路,其它農場及村中的道路就靠大家自力更生克服了。發展農業,生產種植,選種是一個關鍵而攸關 成敗得失的大事,帕黨官兵依照鄭專家的建議,特別向臺灣求助,在中華救助總會石炳銘科長協助下,收購優良種子親自包裝上機,用泰 國皇家農場名義運來到曼谷,又由統帥部補給署長巴撒將軍帶軍車到 機場接運,送至清菜再用直升機由鄭專家押運來帕黨,親自指導種植,并通過培育,採取嫁接,移植,不斷繁殖,在移株種植農場,分發到 各戶居民自行種植,農場種植中大家合作無間,期間楊先生積極帶頭示范,每天工作量比任何人多,樹苗成長率不錯,管理階段又有中華d教总請林阿田專家駐地技術指導3個多月,又由劉少衡專家常年辅導,之后由林阿田接著繼績為帕黨村官兵墾荒種植作技術指導。回憶我本人,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生於雲南鎮康縣,時逢日寇侵華年弋。國仇家恨,毅然投軍從戎,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戡亂時代,大大陆变色,逃亡緬甸,投身滇邊反共救國軍,歷任2264團團長;民国50年隨軍從泰緬邊區撤離回臺,繼績服役軍旅,有機會晉升為上校,先后变擔任台灣陸軍特種部隊第一大隊上校大隊長;台灣陸軍覲測部副译官;台灣陸軍總部諮議官,先後榮獲國府頒予雲麾勳章幹誠獎章, 宝鼎勋章,光华奖章,干诚奖章。退役后,于民国62年经寮都永珍返回泰北,受泰北第三军李文焕军长关爱,提拔出任作战出副处长,第二处(情报)处长;(民國67)年受李文焕军长亲自指定派驻帕黨。2522(民国68)年帕黨前线指揮官沈家恩不幸 坠机過世,由我出任前线代理指揮官總隊长之職,相繼1981 年參加泰國人民反共 自愿軍,擔任泰北(三,五兩軍)考科牙戰役前線副指揮官出征考柯,考牙戰役,有機會參加平息祸国殃民的泰共,目堵泰北這個一度兵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