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不缺無用的朋友--洛桐

昨天和幾位企業成功的學長閒聊難得見面,有的來自仰光,有的來自清邁,聊得起勁快到午夜,大家各自分享這些年創業交友得失的點點滴滴,每人都有被人誤解的傷痕,我也解釋了我的觀點,近些年我的朋友都是大我十至二十歲以上的人較多,或小的晚輩也有一些,同輩中我的朋友不斷在流失,國中高中大學同學也少聯絡了,妻子一直告戒我別忘了老朋友,別人會給我戴上忘本的帽子。

我的行業與我一般朋友友的特別,幾乎和我目前的朋友就業有很大差異,另外我一不太沾煙酒,更不喜歡玩遊戲,用他們的話說,我智商不夠,從小都不怎麽玩遊戲。我高中大學因為工讀問題,也很難和同學打成一片,一下課就各自揚標了,他們為了娛樂,我為了生活,我始終難以和同學們打成一片,我在同學群體裏是那麽的格格不入,有些人的普世價值觀,在我看來太累了,我懶得跟進,進而漸行漸遠,而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前幾年我一位大學老師給我在臉書上留言,請不要在微信上千篇一律曬你吃喝玩樂的瀟灑了,希望看到的是你成長和進步中的每個點滴。因為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在你尚未出生時,你就贏了上億個競爭者。所以,你不應該在最美好的年華頹敗,你應該盛放。
很喜歡《千裏千尋》中的那段話: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途上會有很多站口,沒有一個人可以至始至終陪著你走完,你會看到來來往往、上上下下的人。如果幸運,會有人陪你走過一段,當這個人要下車的時候,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因為,說不定下一站,會有另外一個人會陪你走得更遠。”所以,友誼走至末路的時候,我才不要去勉強挽救與維持我們仍是好朋友的假象,相對無言,相對無趣,不如相忘於江湖。

我不太想加入一堆社團,印上一堆名片加上一些空洞的頭銜,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拼命擠進去或排隊和名人合照,再在陌生人面前忍氣吞聲的提高自己的社會階層,我其實看不慣,我反而是喜歡回到孤單之中,以真正的開始享受新的生活。”

這些年我看懂了自己的成長軌跡,太太常提醒要和別人合群,不然在職場或生易場上,才好混得開。我告訢太太,我不要逼自己融入到群體裏,不合群的人,不是到哪都挺難混。我真實的回答她,我一直可以逼自己成長,但我沒有逼自己合群,這樣話也許聽起來得很怪誕,很難受。

我一直認為不合群決不全是一個人的致命傷,很多時候,反而是看起來情商較高,懂得融入群體的人會因此被埋葬。在我們的傳統思想裏,不合群的人往往意味著難相處,意味著是一個另類。正如作家王開嶺講的一句話:人群往往是人的墳墓。

叫我和一群價值觀不同的人混在一起,話講得難聽,唱歌難聽,財德又不配位,每天強迫自己迎合他,太痛苦了,還要天天陪唱歌吃飯還要努力拍手叫好,我不能接受這虛偽的自己,這樣的合群更容易迷失我自己。

我參與了許多飯局,“局文化”其實很糟糕,它是一種溝通成本很高,但所得極低的事情。都是拍手捐款飯局、酒局、K歌局……當然,我說的這些局不是真正的朋友在一起小聚的那種,而是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那種需要攢的、會場裡當然包括很多認識不認識的、看起來很江湖氣的局。既然它需要被攢說明它本身缺乏必須要見面的內在推動力。再加之人數眾多,又基本沒有主題,所以閑聊就成為這種局最基本的形式。我們都知道,最基本組成部分是吹牛、扯淡、八卦和吐槽,這種活動,參與的人越多,聊天內容的質量就越差。這是最符合“木桶理論”的一個事情。如果我們需要讓所有人都能熱絡地聊起來,就必須把話題降低到最低的那塊木板上。而當你不屬於最低木板的時候,就只能俯就。一場飯局下來,你會發現,基本上沒有任何產出感,只有消耗。

我也是一個普通人,但很多事情都是在經歷過以後才會有所頓悟。懂事以來,我都一個人迷茫了的走和朋友不同路,因為我沒有能力合群。現在再回頭看看,那些年我們所謂的合群,其實只不過是一起浪費青春罷了。我也常看到有些社交活動,為社交而社交,其實都在瞎抓認同感,人一到大群體中,受人多現場氣氛的被動影響到,智商就嚴重降低,有時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中國年輕企業家羅永浩也說,有思想的人在哪兒都不合群,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努力逼自己合群的人沒思想,是個笨蛋。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讓自己顯得不那麽孤僻,逼自己改變,融入到群體中去,最終雖然融入了群體,但卻也葬送了自己,辜負了自己。

我最怕自己明明是一只雄鷹,卻走進了一個雞窩,為了和這個群體的雞打成一片,你每天和它們一樣在一畝三分地裏轉悠,卻忘了你當初的夢想明明是要展翅高飛,在雲層裏穿梭,是要去江河湖海,是要去天涯海角的。太多太多的人,在群體中忘記了自己是誰,迷失了自我。

胡適說,獅子老虎永遠都是獨來獨往的,只有狐貍和狗才是成群結隊。
實際上,你會發現,那些優秀的人都有些不太合群,不會隨大流,因為這樣的人活得很通透,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麽,也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麽。

在《獨處的藝術》中有這麽一句話: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我們有很多很多的人太缺乏獨處的勇氣,也因此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實際上,這世界上沒有絕對孤獨的人,一定有和你志同道合的靈魂,再另類的人也會有自己的小圈子。所以我們不要逼自己去融入一個不想進的圈子,不必那麽用力逼自己去合群,懂你的人,自然會成為一個群體。

同時,也請你不要小看那些不太合群的人,沒兩把刷子,誰敢做一只孤狼,有些人你看著孤僻,看著不善言辭,不是他不說話,而是和你無話可說罷了,他不是沒有圈子,而是他的圈子你夠不上而已。真正優秀的人,大多都不太合群,余生很長,偽裝很累,請別活得那麽假裝。

如果你不夠優秀,人脈是不值錢的,它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雖然聽起來很冷,但這是事實。別覺得世界殘酷,這就是遊戲規則。很多人經營人脈時,習慣往外求:求資源、求渠道、求關系。但到頭來,往往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真正聰明的人,習慣向內求:放棄99%的無用社交,轉而全力提升自己。

因為他們懂得:人脈不在別人的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自己變得強大,才能獲得有用的人脈!我們最大的人脈,就是自己。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共情社交:他講的共情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換,絕大多數人自小產生的社交行為,就是源於這種共情類的需求。

風墟先生研究共情社交時發現一個現象:“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他對共情社交的需求就會越少。”為什麽會產生這樣的情況?“因為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朋友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了。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於:當一個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獨立,或是社會階層較低、生活不如意時,他需要從朋友那裏獲得情感上的聯結和支持。”
所謂“功利社交”,風墟先生說:“就是指為達成某一目的,或是從對方身上獲得利益而產生的社交行為。”其實社交也是種“功利社交”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有效信息,知識與物質的交互傳遞。

人脈和資源這些術語害了很多人。不要以為你去參加一個飯局,你就擁有了所謂的人脈,如果你本身一直對他人是“無用”的,一直以nobody的身份參加各類應酬,你仍然一直只會是nobody。那一類社交性飯局其實很實際,就是一種資源交互,你沒有可以提供的資源,對方的資源也就不會傾斜到你的身上。

在我們住的社區內,公園玩時,我家鄰居家孩子“小幼”,在我們小區朋友最多。為什麽呢?因為他擁有最多的玩具。一天,我問安桐:“誰是你真正的朋友啊?”安桐答:“小幼”。媽媽問:“為什麽是他啊?”安桐答:“他從來不搶我玩具,他只跟我換。”

你看,連七歲孩童都覺得:沒有交換,等於搶。二是擁有較為“對等”的價值水平。這個價值水平不僅僅是指社會地位的層次對等,也指精神才藝上的和諧共鳴和思想觀念上的門當戶對。

當我們懂得功利社交的本質後,就知道現在很多人“經營人脈”的方式很可笑,天天迷信於“為人處世之道”等社交技巧,最後發現都是然並卵,沒什麽實在用處。

人脈的基礎是你的“個人價值”,你的個人價值越大,別人就越會幫你。所以,與其把時間花在多認識人上面,不如花時間提高自己的個人價值。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很少交朋友。因為他懂得:成為自己的貴人,別人才會成為你的貴人。

金庸筆下的絕世武林高手一般都是隱士高人,喜歡獨處,因為獨處才有時間修練,悟道真理,練達上乘功夫,幾乎是自古以來,每當中國人想要尋訪有著大智慧的長者、有著特殊絕學的宗師、武林高手、不世出的賢人甚至神仙時,大概都會下意識地把目光投向那雲深不知處的深山。

因為我們自幼相信,在我們的生活周遭遍尋不著的奇人異士,必然是隱居在人跡罕至之處。他們通常是不屑露才揚己、不關心也不參與俗世生活的高人。

其實,一個優秀的大俠或能人,往往更有逆流而上的勇氣,更耐得住寂寞。我喜歡合群的性格,更喜歡獨處的勇氣。 

當你足夠優秀時,自然會吸引同樣優秀甚至更優秀的人。 
把自己活成一個發光的人,而不是追光的人。 
當你是一束光時,別人接近你時會被照耀,會被溫暖。 
微笑向暖,安之若素,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沒有留言: